鄧向林
?。ê辖煌殬I(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410132)
摘要:道路交通的高速發(fā)展在創(chuàng)造巨大社會財富的同時,也令人類社會承受著交通事故帶來的慘痛代價,為減少交通事故的危害,人們對智慧交通系統(tǒng)的研究日益重視。針對車流量多變化的城區(qū)道路交通環(huán)境,基于車輛自組織網絡設計了一套信息廣播機制,能將道路交通的緊急信息快速有效發(fā)布到危險區(qū)域內各車輛進行預警,以便駕駛人員能提前回避。仿真結果顯示,該機制可靠度達到預期,并能有效地降低通信網絡的負載。
關鍵詞:智慧交通;車輛自組織網絡;自適應廣播機制
中圖分類號:U463.6;TP2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58/j.issn.1674 7720.2016.20.014
引用格式:鄧向林. 車輛自組織網絡中緊急信息的自適應廣播機制研究[J].微型機與應用,2016,35(20):51 53.
0引言
城市交通運輸系統(tǒng)的安全性與舒適性目前還不夠健全。隨著智慧交通系統(tǒng)的研究進展,車輛自組織網絡(Vehicular Adhoc Networks, VANET)因其以車輛為節(jié)點形成的專用隨機網絡特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VANET中發(fā)布緊急信息必須要做到實時傳達才有意義,以往的廣播機制在緊急信息傳送的穩(wěn)定度與實時性之間難以平衡。本文提出了一個應用在車載網絡中的緊急信息自適性廣播調控機制,通過將信息發(fā)布的廣播頻率進行實時優(yōu)化調控,保證所有需要接收到緊急信息車輛均能即時收到,以避開擁塞路段或危險區(qū)域。
1研究背景
隨著國內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國內機動車增長迅猛,據(jù)統(tǒng)計,截止到2013年國內機動車已達到1.37億輛。機動車的激增也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2013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報告表明,全球每年約有124萬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歐盟、日本、美國分別為2.8萬人、0.44萬人、3.4萬人,相比之下,國內的死亡人數(shù)為6萬人,交通安全形勢不容樂觀[1-2]。
當今各國都已將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目標,但是道路交通是一個復雜的整體系統(tǒng),傳統(tǒng)的管理與預防手段效果有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已有不少國家開始研究智能交通系統(tǒng),用信息化技術為人們提供一個更為安全的交通運輸環(huán)境。VANET是其中的重要技術之一。
在VANET中的緊急信息主要通過廣播方式,雖然這種方式有能將信息快速傳遞周圍區(qū)域所有車輛的優(yōu)點,但是也存在無法確認回復、可能產生隱藏節(jié)點、缺少重傳機制以及可能產生廣播風暴等問題,使信息發(fā)送的可靠度降低;在城區(qū)的交通環(huán)境中,還存在其他諸如信號干擾、封包碰撞的影響[3-4]。因此,如何提高緊急信息的傳播性能成為需要研究的課題。
2自適應廣播機制設計
2.1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雖然廣播方式存在種種缺點,但在緊急信息的傳達上仍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方式,因此,學術界針對廣播方式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設計信息重傳機制與抗信息干擾兩個方向。在重傳機制方面,主要有依據(jù)某個經驗幾率值、依據(jù)所收到的重復信息數(shù)量、依據(jù)與發(fā)送者的距離以及依據(jù)收集相鄰車輛的信息來進行評估是否重傳[5-7],這些機制均由少數(shù)的傳送者來減少不必要的信息傳送,雖然可以降低產生廣播風暴的幾率,但無法提高信息傳遞的可靠度;在抗信息干擾方面,主要有通信前先進行要求傳送(Request to Send,RTS)/允許傳送(Clear to Send,CTS)交換來預留帶寬、利用不同頻道分別傳送控制信息與數(shù)據(jù)以及設計回復機制的方法[8-9],雖然保證了信息可達,但也相對地提高了傳送的延遲時間與網絡通道占用,對緊急信息的傳遞及時性存在影響。
如果需要提高傳輸?shù)目煽啃?,最常見且有效的做法就是調整信息發(fā)送頻率。但是頻率過快明顯會增加網絡負載,導致傳播性能大幅下降,而過慢則無法滿足緊急信息的實時性要求,因此,需要一種動態(tài)的調整機制來適應不同車流量情況,滿足所有需要接收緊急信息的車輛能實時收到,又不會造成網絡負載過重的需求。
2.2建模及求解
首先需對緊急信息的發(fā)送范圍予以定義,只針對那些可能會接觸到危險的區(qū)域中的車輛。研究文獻表明,在市區(qū)道路中,交叉路口是最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地方,而緊急信息的廣播合理范圍是一公里之內[10]。據(jù)此將危險區(qū)域定義為危險街道向外延伸兩個路口的范圍,在此區(qū)域內的車輛應實時收到緊急信息,提前進行避讓。
對于危險區(qū)域內的街道(不包括危險點所在街道)車輛分布情況,按以下方式計算緊急信息發(fā)送成功率。假設將街道按寬度為5 m(約一個車身長)、長度為原路寬的區(qū)塊劃分,共分成m個區(qū)塊;令n為街道中所有的車輛總數(shù),l代表車道數(shù),即一個區(qū)塊可以容納的車輛數(shù),d表示傳輸半徑內可以覆蓋的區(qū)塊個數(shù),則如果街道某處有連續(xù)大于等于d個區(qū)塊之中沒有任何車輛,那么緊急信息將無法傳遞下去造成發(fā)送失敗。對于“有連續(xù)大于等于d個區(qū)塊為空的車輛分布可能數(shù)”記為Ndis,對“車輛落于各個區(qū)塊的分布可能數(shù)”記為Ntotal,則信息發(fā)送的失敗率為兩者之比。
考慮m個區(qū)塊中恰有k個區(qū)塊中有車,則必然有≤k≤n。將一個有車的區(qū)塊與連續(xù)的d個空區(qū)塊視為一組區(qū)塊,那么至少有一個連續(xù)大于或等于d個空區(qū)塊的車輛分布的可能數(shù)可由公式(1)計算得出:
同樣,對于至少有兩個連續(xù)大于或等于d個空區(qū)塊的車輛分布的可能數(shù)由公式(2)計算得出:
利用排容原理,將只有一組區(qū)塊的組合情形減去兩組區(qū)塊相連的組合情形,再加回三組區(qū)塊相連的組合情形,以此類推,直到無法有更多的區(qū)塊相連為止,最后由下式求出Ndis:
類似地,可以由下式求解Ntotal:
如需提高危險區(qū)域中車輛對緊急信息的接收成功率,可以使用重傳機制。假設該街道長為L,車輛平均車速為v,車輛由危險區(qū)域外圍路口進入后,在T秒后將抵達與危險街道相鄰的路口,則有T=L/v。因此,至少要讓車輛在這段時間內能收到一次緊急信息才能保證發(fā)送的效果。假設緊急事件的源頭車輛重復傳送r次,則不難得知最佳傳送間隔I=T/r?;谝陨夏P图扒蠼?,設計自適應的緊急信息廣播機制如下。
?。?)事故發(fā)源車輛會以1 Hz的頻率廣播緊急信息5次,并在發(fā)送廣播消息后,等待100 ms來統(tǒng)計所聽取到的重復傳送次數(shù),所有車輛對于第一次收到的緊急信息重傳給周圍車輛,否則予以丟棄,因此該次數(shù)可視為與其相鄰的車輛數(shù)。取5次的平均值記為實際的相鄰車輛數(shù)B。
?。?)事故發(fā)源車輛以B值推算危險區(qū)域的車輛數(shù)n,n=然后將n值分別帶入公式(1)~(3),求得預計緊急信息發(fā)送的失敗率。
?。?)依據(jù)所求得失敗率,不難計算出若需達到預期傳送可靠度的最少重復傳送次數(shù)r,然后根據(jù)已知的L、v參數(shù),可計算出最佳的傳送間隔時間I。
?。?)事故發(fā)源車輛以I的傳送間隔,傳送緊急信息r次之后,再將過去所有統(tǒng)計過的周遭相鄰車輛數(shù)取平均值,作為更新后的實際相鄰車輛數(shù)B。
(5)重復步驟(2)~步驟(4)。
3模擬實驗及結論
仿真平臺采用的是NS-2網絡仿真器,以802.11p為網絡傳輸協(xié)議。模擬一個雙十字路口的市區(qū)環(huán)境,事故發(fā)源車輛位于正中央位置,街道長度均為600 m,道路為雙車道,車流密度取每100 m內3.5~5.5車,車速平均為35~55 km/h,車輛傳輸距離為75 m。設置模擬的時間為3 000 s,傳送成功率不低于85%。實驗結果表明,采取自適性廣播調控機制,相比于1 Hz頻率定期發(fā)送緊急信息的方式,網路負載可降低5/6,且成功率不低于預期目標。
該廣播機制通過事故發(fā)源車輛對重傳信息的主動偵聽,從而推測出危險區(qū)域中街道的車輛數(shù),結合已知的街道長度、車道數(shù)和傳輸距離參數(shù),即可以計算出該區(qū)域中車輛接收到緊急信息的成功率,進而更新最適宜的緊急信息傳送頻率,實現(xiàn)動態(tài)調控的目的。仿真結果顯示,該機制能有效保證緊急信息的傳送可靠度,且對該區(qū)域的網絡傳輸性能不會有過多的消耗。
參考文獻
[1] 劉海珠.道路交通事故嚴重程度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建立[D].長春:吉林大學,2014.
[2] 高天柱.我國道路交通事故特點規(guī)律及預防研究[D]. 西安:長安大學,2014.
[3] Bai Songnan, Huang Zequn, KWAK D, et al. Vehicular multi hop broadcasting protocol for safety message dissemination in VANETs[C]. Proceedings of the 70th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Fall (VTC-2009-Fall), 2009:1-5.
?。?] YANG C Y, Lo S C. Street broadcast with smart relay for emergency messages in VANET[C].Proceedings of the 2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Workshops (WAINA), 2010:323-328.
[5] BUSANELLI S, FERRARI G, PANICHPAPIBOON S. Efficient broadcasting in IEEE 802.11 networks through irresponsible forwarding[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 2009), 2009:1-6.
?。?] HUANG C M, TU L, CHOU C H. ReWarn: an opportunistic relay scheme for cooperative collision warning in VANET[C].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2009:3030-3034.
[7] WISITPONGPHAN N, TONGUZ OK, PARIKH J S, et al. Broadcast storm mitigation techniques in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7:84-94.
?。?] YI C W, CHUANG Y T, YEH H H, et al. Streetcast: an urban broadcast protocol for vehicular adhoc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71st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 2010 Spring), 2010:1 5.
[9] HAAS Z J, DENG J. Dual busy tone multiple access (DBTMA) a multiple access control scheme for ad hoc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02,50(6):975-984.
?。?0] The network simulator NS 2[EB/OL].[2016-06-21]http://www.isi.edu/nsna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