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阿里這么看人工智能 現在太熱了 希望慢一點

阿里這么看人工智能 現在太熱了 希望慢一點

2016-09-19

  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學家閔萬里(山景)在虎嗅F&M創(chuàng)新節(jié)上,分享了人工智能的過去、現狀和未來。他的觀點與當前的人工智能熱相反,他認為人工智能短短半年時間被炒得過熱了,應該慢下來。

18_45.jpg

  除此之外,閔萬里認為場景應用是人工智能或數據智能來證明自身價值的地方,比如在預測《我是歌手》、城市交通調度、水壩水位監(jiān)測等。他說:“當你有一天走到廣州一路綠燈的時候不要很驚奇?!?/p>

  以下是閔萬里的演講,有刪節(jié):

  希望人工智能“慢”下來

  人工智能這四個字太熱了,在座有非常多的投資人、創(chuàng)業(yè)者,以及從業(yè)者,正在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同學們。今天的分享我想給大家唯一一個的印象,我希望(人工智能)慢一點、慢下來,為什么?這個詞用得太多了。

  人工智能其實還在一個早期。

  實際上,早在兩千年前,我們就已經在做“人工智能”了,那就是老祖宗的算盤;1950年代,夏普的計算器,在某些方面它已經打敗了人類;今年3月份的AlphaGo,則在圍棋上戰(zhàn)勝了人類。

  任何一個理性的、基于邏輯思考的、規(guī)則性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人工智能,或者機器智能,都會打敗人。但是,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取代人嗎?還差得很遠??v觀整個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歷史,1950年提出人工智能,然后再往后就是機器學習,一直到60年代、80年代,機器學習其實已經興起好幾遍。

  尤其是現在非?;馃岬纳窠浘W絡,90年代的時候非?;?,后來又沉寂下去了,為什么?因為計算能力跟不上。90年代當時大家知道在統計學講了很多,后來算不下去,但是2005年的時候突然一下爆發(fā)了。

  2005之后,一個根本性的革命發(fā)生了:云計算、大數據,從Micro array (微矩陣),再到基因重組。在阿里云上我們現在可以實現“暴力”計算,以前需要很多天,今天我們幾個小時就可以算出來。

  當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發(fā)生的時候,我們可能從表象感覺到了人工智能時代,就是我從一個小朋友就變成一個大人,我的智慧成長了,所以變得人工智能來了,但是我們還有很多不會的東西。

  人工智能距離真正的智能還很遠

  舉個例子,今年阿爾法狗下圍棋下得很好,因為圍棋是有規(guī)則的,但是對于那些沒有規(guī)則的東西,對于藝術的鑒賞、文學的創(chuàng)作,究竟哪一首歌、哪一首詩比較容易打動你,這種非客觀的主觀認知智能還沒有實現。

  所以我們今天真正能夠讓人工智能超越人還遠得很。今年投資人或創(chuàng)業(yè)者拿著DT來說,所有的技術再牛牛得過阿爾法狗嗎?但是阿爾法狗的局限在于,它是理性的思考,感性的認知還差得遠。

  100年前,機器下圍棋肯定是下不贏人的,但是有了這些計算能力之后,就像“群狼打虎”一樣,AlphaGo背后的計算能力,相當于多少臺機器?其實它是一個不平等的競爭,是車輪戰(zhàn)。表面上看是人工智能,但其實是量的不對等。

  以阿里云為例。大家可以看到,從幾十年前的單機到現在的集群,我們探索的數據量足夠大,這時候人工智能就有可能出現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一千年前我們做不到這點,我們沒有這個數據把集群統一協調起來,但是今天不一樣。有了云計算、大數據,大家可以看一下大數據的注入,比如說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已經做到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文本識別,大家都熟悉的,這些都非常典型的,大數據的技術能夠促進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以及功能上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以電商為例,這個海量數據的深度挖掘,包括“雙十一”馬上要到來,各種行為如果我們在上面做深度的挖掘,我們可以做到對人的喜好進行個性化的推薦。對于賣家來說我可以告訴他要備多少貨,價定多少等等,這些信息的挖掘來自于大數據的挖掘手段。

  現在有一個觀點,就是大數據加上人工智能在一起就變成了數據智能。其實我更想說,“智能”跟“智慧”這兩者一字之差,差別千萬倍。

  智能是對某一個任務機械化、自動化的完成,智慧則是匯集多重信息的思考過程、認知過程,包括視覺、聽覺、肢體語言等等,這些匯集在一起應用在場景中。這樣的思考過程,就是智慧,從小智能到大智慧,當中是數據的融合和貫通——大數據。

  說了這么多大數據和云計算,它的架構究竟是怎么樣?

  首先是以應用為主。很多人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qū),就是我要做一個平臺。初生牛犢行走江湖,如果沒有亮幾招,是無法號召起武林大會的。因此,如果一個初入者說我要做一個武林聯盟,我來當盟主,大家不會很重視。只有當你出招的時候,證明了你的價值,你才有資格去說平臺。

  數據智能在垂直行業(yè)的應用案例

  所以我剛才說的智慧、智能這件事,它體現在垂直行業(yè)運用當中,智能交通是最典型的。

  數據智能的價值體現在垂直行業(yè)的應用當中。其中,智能交通就是典型的海量數據場景。例如,我們可以實時監(jiān)測信號燈的交通流量,把城市所有信號燈的數據連接在一起,就變成了城市的眼睛,可以看清楚多少左轉、多少右轉。如果大家有裝高德地圖,就會告訴你哪里堵、哪里不堵。有了數據智能之后,可以告訴你、20分鐘、30分鐘之后,3公里外的路口是否堵車。

  交通的狀況瞬息萬變,空間的距離會帶來信息的滯后,為什么現在高德地圖App和百度地圖App會告訴你當前的情況,夜視技術的問題。去年國慶在浙江,阿里云成功預測出了未來1小時內的路況。

  從個體的感受到全局的智能還有很多,比如說水壩監(jiān)測,這個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我們又不怎么感知,就像長江一樣,每個支流的水量怎么樣,包括下游,我要加大泄洪,這個需要實時的研判,需要預判,需要多種數據的連接。

  另外一個例子是貨車如何做到智能物流。誰能告訴我下午三點跑到廣州,誰能告訴我跑回來有貨可以帶回來,這個事情我們很容易做到,通過搓合機制,實時搓合貨車和司機,實現供需之間的匹配問題。

  應用場景有很多。例如:語音識別、文字實時轉錄,可以把法院庭審的過程轉化可記錄的文字,存儲歸檔。車輛路徑的實時捕捉和追蹤,城市交通管理者能夠看的更加清楚、仔細,從而更好的安排和設計路口的車輛轉向規(guī)則。另外一個例子是搜圖購物,拍個照立刻到淘寶找類似的同款。

  《我是歌手》的歌王預測,是典型的挑戰(zhàn)非理性思考的過程,一首歌是否好聽,取決于多種因素。這樣的實時預測很難,做這樣的事也很冒險,但是從人工智能的角度,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任務,而是要挑戰(zhàn)人的情感世界認知過程。

  我們到目前為止所有看到的機器人都應該把那個“人”去掉,它是機器,它不是人。人是一個有情感的動物,我看過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做的機器人,它的情感在哪里?有嗎?沒有。

  最新的一個案例,是廣州交警“互聯網+信號燈”的試點項目。8月31日剛剛發(fā)生的,剛你看清楚了每一個路口左轉右轉有多少車的時候你知道該怎么調每一個紅綠燈的時長,使路口變得暢通,廣州2000多個路口,給大家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價值有多少,這個價值很難衡量的,因為有人一分鐘值很多,我們去做優(yōu)化決策。

  當你有一天走到廣州一路綠燈的時候不要很驚奇,杭州太堵了,但是北京是有可能的。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