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文,丁成義,王寧,袁道任,胡怡芳
?。ㄖ袊娮涌萍技瘓F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47)
摘要:利用多維EMD分解算法,在時域和空域上同時對信號進行多維度的經驗模式分解,利用導聯(lián)電極之間的關聯(lián)信息,提高P300信號的提取準確度。在此基礎上,以特定目標探測為應用目標設計了刺激范式,并進行了真實環(huán)境下特定目標的探測。以不同刺激間隔為調節(jié)參數(shù),經過多輪次試驗,獲得了P300電位的識別準確率與刺激間隔的關系,該結論對P300電位在特定目標探測中的應用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關鍵詞:P300;經驗模式分解;目標探測;腦電波
0引言
P300即為晚成分的第三個正波P3,由sutton等1965年所發(fā)現(xiàn)。P3波反映受試者對刺激的接受、處理以及反應等認知過程,其波幅和潛伏期能客觀地反映受試者的認知能力[1]。
研究者發(fā)現(xiàn)P300成分實際上包括P3a和P3b兩個子成分,其對應著不同的神經處理過程,其中P3a主要是由于分散事件(與任務無關的新異刺激)引起,而P3b主要是由任務靶刺激所引起,奠定了其在目標探測中應用的基礎。
1P300電位應用的理論基礎
在真實復雜場景刺激下,P300機制包括的激活網絡(區(qū)域)、網絡間的作用關系都可能與標準實驗刺激下的情況存在差別,同時P300的響應強度在被試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當前對造成這些差異的機制還不清楚,可能會制約相關P300系統(tǒng)的實際應用。在Oddball實驗刺激范式中,P300產生的條件如下[23]:
?。?)反應任務的概率大?。旱透怕适录矔l(fā)一個波幅更大的P300;
?。?)被試的注意狀態(tài):P300的產生取決于被試的主動注意過程而非物理刺激本身;
(3)刺激的性質[4]:積極和消極刺激都比中性刺激能誘發(fā)更大P300波幅,這表明P300的出現(xiàn)依賴于被試對刺激性質的判斷。
?。?)實驗范式[5]:采用兩種或多種不同刺激持續(xù)隨機交替出現(xiàn),它們出現(xiàn)的概率顯著不同,經常出現(xiàn)的刺激稱為大概率(如85%)或標準刺激,偶爾出現(xiàn)的稱為小概率(如15%)或偏差刺激,見圖1(A)。還有其他的刺激范式序列,如圖1(B)、(C)、(D)所示。在實驗中實驗者需要編制實驗所需的刺激序列:包括刺激方式、刺激類型、刺激呈現(xiàn)時間、刺激、間隔、刺激總次數(shù)、刺激序列的隨機出現(xiàn)、刺激概率等。
波形識別與測量是ERP研究的一個技術難點??筛鶕?jù)峰潛伏期、波形及其頭皮分布,參照總平均圖與文獻進行判斷,豐富的經驗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常見的處理方法有:波峰測量(包括波幅和峰潛伏期)、平均波幅測量、相減等。
2P300電位的應用
Rosenfeld[6]等利用P300進行測謊,獲得了實驗上的成功,為測謊開辟了一條新路徑。梁健威[7]等基于多域融合與遺傳算法對P300測謊進行了研究。張明島[8]等研究表明,在大部分電極位置上,說謊和誠實狀態(tài)下誘發(fā)出的關聯(lián)性負變(CNV)波幅顯著不同。
P300電位也可以用來判別某些被試感興趣的特定目標,當目標的出現(xiàn)是小概率事件時,可以誘發(fā)P300的產生。
P300電位在特定目標探測等實際應用中具有以下難題需要解決:
P300電位的出現(xiàn)特性一般在300 ms~800 ms,如果考慮到大腦認知加工的參與,時間至少要控制到500 ms以上。為了盡量提高處理速度,P300電位必須發(fā)展單次/少次提取技術。
而單次刺激誘發(fā)的P300的波幅約2~10 μV,比自發(fā)腦電小得多,淹沒在EEG中,二者構成小信號與大噪聲的關系。P300電位的特征提取是個技術難點。
3算法的設計與實現(xiàn)
EMD已經在不同的應用場合證明了其具有良好的非平穩(wěn)信號處理能力。已有研究人員將其應用于P300的少次提取中[910],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紤]到本項目針對的刺激場景的復雜性,其誘發(fā)的P300信號較常規(guī)實驗的更弱,因此還有必要進一步提高P300單次提取技術的可靠性。
3.1算法設計
P300具有較廣的空間分布,在大腦的多個區(qū)域都可以測得相應的P300信號。前面已有的研究表明,基于時空的方法能夠較好地利用多個導聯(lián)間的信息從而挖掘感興趣的信號成分。因此本文嘗試利用多維EMD分解技術,在時空上實現(xiàn)對信號的多個維度的經驗模式分解,利用多個導聯(lián)電極上的關聯(lián)信息,提高P300信號的估計質量。
多維EMD[11]的核心是多維EMD分解,其具體實現(xiàn)流程如圖2。
3.2算法效果評估
?。?)數(shù)據(jù)獲取
采用虛擬P300在線系統(tǒng)作為刺激,招募4個被試者參加試驗,采樣率1 000 Hz,帶通濾波范圍0.5~45 Hz,采集15導信號,總共有200 trial,目標靶刺激40個,標準刺激160個。選擇在疊加平均后有較為明顯的P300頂葉的P3、P4和中區(qū)的C3、C4上的EEG來進行P300的單次提取測試。
?。?)算法性能評估指標
以相應導聯(lián)上的疊加平均P300信號作為參考,利用單次獲取的P300和該參考信號間的相關系數(shù)作為指標進行評估。相關系數(shù)越大表明算法性能越優(yōu)越。將多維EMD和一維EMD的結果進行比較。
(3)多維EMD的提取結果
圖3是利用多維EMD對一個P300 trial的分解模式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到,由于多維EMD分解考慮了不同導聯(lián)上的時空約束關系,因此能夠保證不同導聯(lián)上的信號模式具有較好的頻率一致性。
分別利用一維和多維EMD對每個被試的每個trial進行P300單次提取后,計算相應的每一道上的相關系數(shù),然后求取其平均結果如圖4所示。
從圖4可以看出,一維和多維EMD分解方法都能夠有效地提高相應P300的質量,在這兩種方法中,多維EMD方法較EMD方法在指標上有一定的提高。
4目標探測實驗及結果分析
(1)試驗設計
以真實采集的環(huán)境圖片作為標準刺激,標準刺激圖像不變,靶刺激為設計在路上的正常尺寸的車輛和天空中閃現(xiàn)的尺寸較大的飛機。如圖5所示。兩種刺激符合Oddball范式。
在篩選較優(yōu)被試的情況下,分別采用刺激間隔為50 ms、100 ms、200 ms,測試結果如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刺激間隔為100 ms的實驗中5名被試取得的平均正確率明顯高于另兩種情況。但具體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被試在刺激間隔為100 ms時的在線正確率最高,而且被試6有可能對P300電位不敏感,真正測試時不能夠作為分析正確率的影響因子。分析原因可能是200 ms的刺激間隔太長,引起實驗中的不適,他們在該配置下的正確率也都明顯低于其他配置;50 ms刺激間隔太短,容易導致眨眼和疲勞,影響EEG信號。
圖6給出了6名被試在三種刺激間隔配置參數(shù)下Pz電極通道的P300波形,該波形由實驗數(shù)據(jù)中所有P300目圖3多維EMD時空分解結果
標選擇的數(shù)據(jù)段疊加求平均得到,其中點線表示時間間隔為50 ms,實線表示時間間隔為100 ms,虛線表示時間間隔為200 ms?!?/p>
從圖6中可以看出, P300波形在50 ms、100 ms和200 ms刺激間隔下的幅度都呈現(xiàn)遞增的現(xiàn)象,即越長的刺激間隔能夠誘發(fā)幅度越大的P300波形,這與普遍觀點一致。越短的刺激間隔誘發(fā)的P300波形峰值出現(xiàn)越早??傮w而言,在刺激間隔為50 ms的情況下,潛伏期較短,幅度較小,相應在刺激間隔為200 ms的情況下,潛伏期較長,幅度較大。
5結論
多維EMD方法確實能夠較好地應對P300中存在的非平穩(wěn)性,能夠提高單次P300的信號質量。相對于一維EMD,多維EMD方法由于利用了多個電極上的時空信息,能夠有更可靠的提取性能,在P300在線目標探測識別系統(tǒng)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LUKHANINA E P, MEL’NIK N A, BEREZETSKAYA N M, et al. Correlations between indices of P300 EEG potential, cognitive tests, and variational pulsometry in Parkinsonian patients[J]. Neurophysiology, 2008, 40(1):3947.
?。?] MAGEE R, GIVIGI S. A genetic algorithm for singletrial P300 detection with a lowcost EEG headset[C]. Systems Conference (SysCon), 2015 9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IEEE, 2015:230234.
?。?] DE V M, KROESEN M, EMKES R, et al. P300 speller BCI with a mobile EEG system: comparison to a traditional amplifier[J].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2014, 11(3):277286.
?。?] 周愛保, 李世峰, 夏瑞雪,等. P300在自我研究中的應用與發(fā)展[J]. 醫(yī)學與哲學,2012(7):4951.
?。?] 王蘭, 楊巧麗, 武海明. 事件相關電位中P300成分的提取及分析研究[J]. 科技資訊, 2009(23):8283.
?。?] PETER R J, MATTHEW S, GREGORY B. Simpl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P300based tests of detection of concealed information[J]. Psychophysiology, 2004, 41(2):205219.
?。?] 梁健威. 基于多域融合與遺傳算法的P300測謊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 2015.
?。?] 張明島. 腦誘發(fā)電位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6.
?。?] RUTKOWSKI T M, MANDIC D P, ANDRZEJ CICHOCKI, et al. Emd approach to multichannel EEG data——the amplitude and phase components clustering analysis[J]. 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 & Computers, 2011, 19(1):215229.
?。?0] LI S, ZHOU W, YUAN Q, et al. Feature extraction and recognition of ictal EEG using EMD and SVM[J]. Computers in Biology & Medicine, 2013, 43(7):807816.
?。?1] CUI G, YIN Y, ZHAO Q, et al. Patients’ consciousness analysis using dynamic approximate entropy and MEMD method[C].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ssociation Annual Summit and Conference (APSIPA), 2013 AsiaPacificIEEE, 2013:15.